法蘭克的投資生涯也是生命科學產業的發跡史 法蘭克在1958年加入一間叫Smith & Barney的投行,同期的儲備幹部有三位,其中一位Burton Malkiel是《漫步華爾街》的作者,據說這本書讓許多艱澀的金融概念首次普及至投資大眾,如今Malkiel也是一位深具影響力的知名經濟學家。
台灣在俄國斯共12間企業,恐受美國禁令波及 根據經濟部駐莫斯科代表處公布數據,2022年俄羅斯最大貿易夥伴是中國,佔所有國家達18.3%,台灣則名列第22大貿易夥伴,貿易總額達到50.3億美元(新台幣1408億元),佔比僅為0.9%。另,《關鍵評論網》針對SIA對俄羅斯的禁令,實際詢問台灣半導體協會(TSIA)是否有收到相關消息,協會表示,目前無相關訊息,並未與置評。
美國打算仿照華為禁令對俄羅斯制裁 過去烏克蘭還是蘇聯(Soviet Union)提供了大量的小麥,同時也是重要的工業中心,再加上身處歐洲各國和俄羅斯的樞紐,為兩地扮演緩衝的重要角色,也因為鄰近,烏克蘭和俄羅斯無論是歷史、文化和語言,都有相當深厚的關係。俄羅斯代表處經濟組資料顯示,俄羅斯為全球主要新興電子市場,2024年電子商務市場平均年複合為33.2%,不過由於當地居民所得差距大,消費水準分化。報導稱,根據信件內容,SIA可能配合比照日前中國華為禁令模式,限制半導體IC及相關設備、產品出口等,又或者如對伊朗、北韓一樣的出口限制,甚至是金融管制。台灣科技業者設有代表處,或派駐人員的台灣企業,包括宏碁、華碩、技嘉、微星、全漢、研華、圓剛、宏正、曜越科技、四零四科技及冠捷科技等,以上主要分布於莫斯科。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隨著烏克蘭局勢日益嚴峻,美國總統拜登(Biden)於1月19日表示,俄羅斯並不想全面開戰,但有可能進入烏克蘭,為了遏止事態惡化,他強調俄羅斯若未停止進軍,將面臨嚴重的經濟制裁。由《路透社》披露,從SIA會長向會員的信件中談到:「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不諱言地指出,他們正努力應對烏克蘭嚴重的局勢,並指出這是非同尋常的情況,可能是二戰以來最嚴重的跨境入侵」。身為沮喪觀察者的我們,唯一知道關於問題解決的是開始和結束,也就是問題和答案。
我們的心智習慣和心理活動型式為我們做出決定。我們建立的空間繪成圖模式的內容,可以用心智檢驗。當我們在心智中創意地表演時,就是在使用我們的想像力(imaginations),不是嗎? 相較之下,細菌的智力是隱藏、非外顯的。文:安東尼歐.達馬吉歐(Antonio Damasio) 智力、心智與意識 以下會談到三個不太牢靠的概念,而澄清它們代表什麼的工作永遠沒有結束的一天。
心智的內容是基於表徵物體和動作的空間繪成圖模式(spatially mapped patterns)。感覺刺激的例子包括光、熱、冷、振動和戳刺。
如先前所述,這個情況自相矛盾,也是我們必須接受的難堪。外顯的人類智力需要心智以及心智相關的發展——感受和意識——協助。我們依遭遇的問題所需使用其中之一或兩者兼用,甚至無須決定該使用哪一個。只不過是在沒有顯微鏡或精細生物化學之類的東西輔助下,非外顯的機制就完全無法得見,更別說是弄懂事實的理論解釋。
另一個是顯性、顯現、外顯、繪成圖、心智/有心的智力。感覺不同於有意識也不需要心智 所有的活生物體,無論多小都有能力偵測(或「感覺到」)感覺刺激。細菌和植物都看似沒有心智或意識。重要的是,細菌和植物都沒有神經系統。
細菌和植物都具有基本的認知形式和卓越的智力,但是它們都缺乏關於它們做些什麼的外顯知識,也不具有外顯推理的能力。隱性智力簡單、有效地解決問題。
我在非外顯與外顯智力之間做出的區別,其重要性很容易就被忽略。我們之後會發現,外顯過程需要由生物體並在生物體內部建構和貯存意像模式。
我們同時受益於外顯和非外顯兩種智力。為了清楚起見,現在可將這兩種智力的關鍵描述字眼分別對上這些:一個是隱性、隱藏、深藏、非外顯的智力。另一方面,我們人類則是享有大上許多的特權。然而,細菌的智力與人類的智力之間差異甚鉅,精確地說是差了數十億年的演化距離。外顯也不意味著完全得到解釋。一旦病毒進入合適的活生物體,即使在它們的狀態仍是「無生命」的同時,從它們的永久性這個角度來看,它們的「行動」可說是非常聰明。
我所謂的「意像」不僅僅是單指「視覺」的像,而是主要感覺通路所產生的任何模式:當然包含視覺的像,還有聽覺的、觸覺的和內臟的像。有個便利的方法可指涉構成心智的心智模式,那就是意像(image)這個詞。
它們需要知覺以及記憶,還有推理。細菌有感覺的能力,植物也一樣,然而就我們判斷所及,細菌和植物都沒有意識。
可以預見的是,這樣的智力及它們各自成就的範疇也大不相同人類必須擯除生活和宇宙所造成的恐怖感。
由此可見,他對父親的想念是一種和他想得到保護以免導致孱弱無助(helplessness)的需要,是完全一致的動機。但她的努力,為潛意識的探索地圖設下中繼的路標,對後繼的旅者深具參考價值。心理治療要的不是技術手冊,應該是地圖。然而即便是他,也有充分的理由期望,別人至少可觀察到一種文化的禁律——即,「你不應該殺人」。
當正在成長中的個體發現,他注定要永遠是一個孩子,如果沒有幫助他對付陌生強大力量的保護者,他是絕不可能生存下去的,他為這些強大的力量賦予了屬於他父親的那些特點。這種在兒童對父親的心理矛盾中所表現出來的跡象,正如在「圖騰與禁忌」中所表明的那樣,深深地印刻在每一種宗教中。
另外,人類的那種被最強烈的實際興趣所促動的好奇心,確實也需要得到一個回答。「文化的理想」(或者說是對文化驕傲?)是人們自戀的一種出口: ⋯⋯理想給文明社會的人所提供的滿足,是自戀性質的滿足,是對已經成功獲得的一切,感到洋洋自得。
我們在這裡所真正關注的是已經完成了的宗教觀念的體系,這種體系是由文明社會傳的到每個人身上的。他親自創造了他所恐懼的神靈,創造了他尋求得到撫慰的神靈,創造了他要把對自己的保護作用委託其上的神靈。
她說:「在這裡,宿敵的學派也不吵架了,一起安安靜靜地品賞水仙花,閱讀自戀,一起走一遭精神分析的地圖,生生死死、愛愛恨恨。人類的生活該是多麼令人愜意啊。由文化理想所提供的自戀滿足,也存在於能成功地防止在該文化社會內部,對該文化產生敵意的那些力量之中,這種自戀滿足不僅可以被享有該文化之利益的「受惠階級」所享有,而且,抑為「被壓迫階級」所享有⋯⋯但是,被壓迫階級與統治階級和剝削階級的一致性,是更大整體的一部分。以迫使人們固著於心理幼稚症(psychical infantilism)的狀態和產生一種群眾妄想為代價,宗教成功地挽救了許多個體免於精神官能症⋯⋯ 所謂的「心理幼稚症」,佛洛伊德進一步解釋是一種終極的無助感,當人們知道自己永遠無法脫離自然和生命老病死的威脅,他會回到嬰兒時期的無助狀態。
人類在原始社會中,飽嚐了自然的迫害,文明世界的發展,目的是為了讓人類免於再受自然的傷害,但是在文明發展的過程中,人類也必須同時犧牲本能和自戀這二種東西,這是兩難的抉擇,人類想掙脫生命和自然宇宙所給予的恐怖感,但是又憤恨著文明所剝奪的自戀和本能的滿足,但如果將文明社會的禁律解除,又無法得到終極的幸福,文明的道德禁律還是得存在: ⋯⋯我們已經提到過,對文明的敵意,是由文明所施加的壓力引起的,還曾提及文明所要求的本能克制。她每年就一個主題,在佛洛伊德、克萊恩、寇哈特三個學派間共同論證。
人的孱弱無助終生存在⋯⋯ 總結而言,佛洛伊德似乎認為宗教,特別是指「宗教觀念的體系」,是源於人們想要「獲得幸福與免遭痛苦」,即所謂的「離苦得樂」,其根基是人類終極的無助感:脫離不了不想要的痛苦和索求不到想要的快樂。雖然從文字中,我們讀到佛洛伊德確實把宗教類比於幻覺,但是,要注意這段文字的背景是指文明社會。
這是一項多重的任務,人的自尊,若受到嚴重威脅就會尋求得到安慰。而佛洛伊德在此強調的宗教之「幻覺的滿足」,最原初的形式就是小嬰兒吸吮著自己的大拇指來滿足飢餓的本能,這絕對是自體十分原初的狀態,不論是退化或固著。